唐朝「最呆」的詩人!3年只寫出2句詩,卻成為千古名句流傳至今

雖然老話說"勤能補拙",但人們還是非常羨慕那些天才。就拿作詩來說,古代有才高八斗的曹植,能七步成詩,他的才思敏捷一直受到後人稱讚。其實歷史上許多詩人雖然沒有曹植那樣的天分,但他們對作詩這件事,相當認真,比如唐朝的一個"詩獃子"。

唐朝是一個文化極度繁榮的時代,這個時代詩人輩出,許多著名的大詩人留下了數千首的絕唱,而在這些詩人當中,賈島算是最笨的一個,因為他三年才憋出了兩句詩,但就憑藉這兩句詩,他的作品成為了千古名篇,也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。

賈島的這兩句詩就是「鳥宿池邊樹,僧敲月下門」,其實在作詩之初,賈島可謂是才思敏捷,一氣呵成,而他之所以思索三年之久,準確地來說並不是因為兩句詩,而是因為一個字,這個字就是詩句中的「敲」字,賈島最初作這兩句詩用的是「推」字。可是在思索了一番之後,他依稀覺得「推」字有些平常,似乎「敲」顯得更典雅,更幽靜一些,於是他索性將「推」改成了「敲」。

但是後來讀著讀著賈島又覺得,「推」字在平實之中更能顯出一種祥和,於是他又將詩句改了回來。就這樣,這一個字,賈島來來回回地琢磨了三年,依然沒能下定最後的決心。

而後來這件事被大文學家韓愈知道了,韓愈素來喜愛有才且認真的人,而賈島的這種行為極為對其胃口,所以韓愈就前去找賈島一起琢磨,最後二人終於達成一致,決定用「敲」字更好一些。而最後這兩句詩就流傳了下來,而賈島的整首詩《題李凝幽居》也因此而成為了千古名篇。另外由於他對「推、敲」二字的這種鑽研精神,後人用其組成了「推敲」一詞,其意思就是鑽研,琢磨。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