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長不立賢!在古代 為何要嫡長子繼承?即使「嫡長子無能 」 專家:古人就是聰明

古代的時候,周朝就已經具備完整的行政體系了。在這時候,周公提出了嫡長子繼承製。人們對這個制度肯定是不陌生的。在封建王朝中,嫡長子繼承製是非常重要的,這關係到一個王朝是否能夠安定。在歷史上,因為皇位,產生的爭奪,數不勝數。

即使嫡長子無能依舊如此,這也就是立長不立賢。為何古人在明知嫡長子無能的情況下,依舊要嫡長子繼承,專家:這就是古人的智慧。

嫡長子繼承製度是宗法制度裡最為基礎的原則,也是宗法制的大綱:任何一切的財產都由嫡長子繼承,而嫡長子是由正妻所生的孩子,這就是古代皇后的兒子為何尊貴的原因。嫡長子制度完善時期是在周朝,而在此之前是兄終弟及制,然而這種制度卻引發了很多次兄弟殘殺的事情。

因為在夏朝開始把禪讓制改成了繼承製,天下就變成了一家人的天下。兄終弟及制雖然也是一家人,但兄弟之間的感情明顯不能和父子想比。而且兄弟兩人是平輩,兄弟相爭也只是同輩之間的較量。嫡長子繼承製度就不一樣,那是由父輩直接指定了繼承人,而不是哥哥指定弟弟,這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。

所以到了周朝開始,兄終弟及制就被淘汰了,變成了嫡長子繼承製度。而在周朝即使長子再無能,也依舊會立長子。肯定會有人覺得這樣國家就會滅亡,但恰恰相反的是,周朝是所有朝代裡統治時期最長的王朝,歷經800多年才結束。這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加上宗法制的成功,即使嫡長子再無能也能保證國家安穩。

因為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,簡而意之就是各地的諸侯最開始的時候就是一家人,即使後來血緣關係越來越遠,也依舊是親人。長子成為天子是老大,而其餘的兒子成為了諸侯,到了封地也是老大。之後再分封為大夫,再之後是士,這樣就保證了貴族的政治特權,還減少了內部的鬥爭。

要知道在春秋時期,諸侯之間紛爭不止,但依舊會承認周天子的合法身份。所以春秋時期依舊屬於周朝的統治時期,各路諸侯雖然齊齊登場,但依舊會遵守周天子定下的禮數。兩國交戰也都是義戰,做到了真正的點到為止,一方投降另一方就不能追擊。甚至連打仗的地點,時間雙方同意了才能開戰,這種情況直到戰國時期才結束,而且戰國時期也屬於周朝的統治,直到京都被攻破才結束。

最重要的是,周朝的滅亡並非是皇帝的無能,而是分封制的弊端。所以秦朝才放棄了分封制,改編成為了郡縣制。但這也讓嫡長子繼承製有了弊端,那就是一旦嫡長子無能,國家將會衰敗。而中國曆朝歷代,沒有一個王朝能夠接連誕生優秀的皇帝,所以這些王朝全都不過300年就滅亡了。

Click to show more